“非盡百家之美,不能成一人之奇;非取法至高之境,不能開獨造之域。”在近四十年的繪畫生涯中,王瑞峰不僅繼承了前輩大師的傳統風格,而且每一幅畫作都帶有強烈的個人筆意,將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。一直以來,王瑞峰都在致力於內心的密碼,用水墨之間的觀能與哲思,詮釋靈魂深處的心跡。□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張姍姍 記者 張超飛 特約通訊員 陳鵬/文 記者 張歡歡/圖
  【人物名片】
  王瑞峰:號“一默居士”,1964年生,祖居洛陽,出身於書香門第,張大千第四代嫡系傳人。以山水、荷花縱橫畫壇,以佛像繪畫譽滿禪林。現任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、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理事、世界周易學會高級顧問、洛陽國際天源書畫研究院院長。
  ◎站在“巨人”肩膀上少走了很多彎路
  1964年,王瑞峰出生在洛陽城的一個小巷裡,兒時的他和大多“文革”前期出生的孩子一樣,到了讀書年齡學校卻不開課了。那個時候,調皮搗蛋的王瑞峰和小伙伴們經常“搞破壞”,掏鳥窩,打亂仗,這讓他父親很擔心。
  為了讓王瑞峰老老實實待在家裡,儘早接觸國畫藝術。在王瑞峰很小的時候,父親就讓他拿起了毛筆,寫字、繪畫,這也是他所接觸最早的藝術啟蒙課。貪玩是孩子的天性,一開始王瑞峰也坐不住,但他還是每天按時完成父親佈置的“功課”。漸漸地,他發現自己喜愛上了國畫這門藝術。
  那個年代,王瑞峰父親與張大千入室弟子何海霞、長安畫派領軍人物石魯、費新我等老一輩畫家,鑽研書畫的場景深深影響了王瑞峰。“當父親與老一輩畫家們討論繪畫時,我就靜靜地在一旁聆聽,並且嘗試去臨摹和理解他們藝術的魅力和神韻。”王瑞峰說,耳濡目染,再經過藝術大師們的悉心指點,似乎已經開悟,又或許仍在迷惑中尋找。
  何海霞老先生不僅從技法上言傳身授,更從繪畫的心跡上給予了王瑞峰啟迪。如今,王瑞峰還記得當年何海霞老先生告訴他:“做人要老老實實,畫畫則不可以,繪畫要學會從巧妙處佈局,以實處求空靈,空靈處求內容。”此外,費新我老師當年也為王瑞峰寫下了“多思”二字,勉勵他在學畫的道路上要多思,只有做到心中有畫,才能下筆,要懂得惜墨如金的道理。大千海派的奔放飄逸與長安畫派的古樸倔強,兩脈合流,融匯在了王瑞峰身上,也為他開啟了藝術啟蒙之路,同時也奠定了他躬身四十載後大放異彩的根基。“可以說,在繪畫的道路上,我應該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,少走了很多彎路。”王瑞峰說。
  ◎藝術作品要與傳統文化相融合
  與美術院校的學習不同,王瑞峰繪畫學習在生活中進行,與大師同吃同住,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和接受大師的指導,大師們生活中的品格也深深影響著他的藝術天性。
  在繼承大師畫技的基礎上,王瑞峰的畫作又蘊含了更多玄妙的意境。他的繪畫作品融合了中國儒釋道、禪學、玄學、理學等文化內涵,這是洛陽城賜予他厚重的精神脈絡,也勾勒出了他藝術人生起承轉合的心靈軌跡。河南衛視《藝術空間》曾這樣描述他的作品風格:“王瑞峰的畫,融入了天、地、宇宙,把從大自然和中國的儒釋道處得來的靈感表現在畫中,表達了天、地、人和諧存在的大愛無疆。”
  洛陽被世界稱為東方的羅馬城,是一座包容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熔爐,儒、釋、道、玄、理皆肇始於此,其本身對世界文化有著積極的影響。那麼,藝術家們為什麼不能把藝術本身與這些文化相結合呢?在王瑞峰看來,這些文化都可以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。在繪畫當中,王瑞峰把洛陽的儒釋道等文化,都融入了自己的藝術作品中,諸如古人對天地宇宙的理解,也都融入了繪畫當中,把最原始的符號學與現代元素融合在了一起,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。
  在他看來,繪畫是有能量的,當人們看到具有“正能量信息”的藝術作品時,身心都會收到積極的“訊號”,對身心進行調節和疏導。反之,那些蘊含“負能量信息”的藝術作品,則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,甚至是恐懼和抵觸。
  近年來,王瑞峰將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,投入到了繪製佛畫題材作品。他的佛像繪畫作品,融入了他對天地宇宙的思考,融入了他對中國人精神信仰“儒釋道”的理解,融入了他宏觀微觀看世界的態度。望去令人感到莊嚴肅穆而不威懾,讓人心生敬畏卻不拒人千里,久久佇立端詳,佛的眉梢眼角都透露著大愛與慈祥,令觀者心中升起一團暖流,迅速波及身心。這就是藝術本身的一種感染力,讓人看了之後都會心生善意,去祈福世界和平,王瑞峰說。
  ◎洛陽的文化產業要多一些能經得起深挖的東西
  當前大多數城市間的交往,都是文化搭橋,經貿唱戲,很多經濟上的來往,都是建立在藝術文化交流基礎上。在王瑞峰看來,這是因為藝術文化本身有一種魅力,大家看了就願意過來投資,這也是藝術對城市的一種很好回報。
  結合洛陽實際,王瑞峰認為在藝術層面上,洛陽的文化產業要多一些能經得起深挖的東西,把洛陽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到藝術作品之中。從繪畫到佛學再到地方旅游上,形成一條主線,將其全部對接起來,最終為城市經濟發展做貢獻。真正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要能在社會上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,要能散髮出一種大愛,讓人看了以後心安、心善、有德,從而把埋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大愛力量激發出來,去引導人們向善,“這就是藝術本身對社會的一種貢獻,從這點來看,也是對社會最大的一種慈善”。
  王瑞峰的藝術作品在各地展出時,有很多人站在他畫作前被感動落淚。在他看來,一幅作品首先要做到讓自己感動,然後才能去感動別人,諸如看到佛畫,就會讓人產生善念,有了善念就會產生善舉,這也是作為一名藝術家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,王瑞峰說。
  如今,王瑞峰已經走過了近四十年的繪畫生涯,這中間不僅繼承了前輩大師的傳統風格,而且每一幅畫作都帶有強烈的個人筆意,將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。然而,在此基礎上他卻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,成為一個新的尋道者,向著心中的藝術聖殿再次出發。從追隨歷代大師的腳步到開創一個新的繪畫流派,從古老的中國傳統繪畫走向心中的“禪意靈捲”,尋道,突破。正如王瑞峰所言,中國書畫的獨特魅力在於技法,更是每一代畫家既懂得傳承,又懂得創新和發展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藝術是對社會最大的一種慈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25fnpv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