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日前有媒體報道,深圳橫朗小學(幼兒園)因給市政道路建設“讓路”,過渡安置在附近廠房近8年,並規划了新校址。然而,處置辦法一次次變更,有關部門不斷推諉,新校區用地不僅一再縮水,如今更變成了別墅區,學校也有可能結婚“被消失”。
  這8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?記者日前探訪了這所小學和幼兒園一體的民襯衫辦學校。
  ——編者
  變卦
  過結婚渡安置兩年變8年,新校址改建別墅區
  橫朗小學坐落於羊台山腳下、福龍路西側,屬深圳龍華新關鍵字廣告區大浪街道,離市中心約20公里。
  “2006年3月18日,學校從原校區正式搬到了這裡。”橫朗小學負責人介紹,2005年,深圳市規劃興建福龍路,膠原蛋白要經過學校原校區。
  深圳市政府在2005年10月25日召開的福龍路徵地拆遷會議上,曾對橫朗小學徵地拆遷問題明確要求,“龍華街道辦立即協調同勝村找好空房,確保教學平穩過渡”,“請市規劃局按有關規劃立即做好小學選址工作,寶安區政府抓緊推進立項、設計工作,爭取儘快完成建設”。
  隨後,深圳市國土資源和房產管理局、同勝社區居委會、橫朗小學、大浪街道辦共同簽訂了一份拆遷補償協議書,將學校的過渡安置期暫定從2006年3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,共兩年4個月。
  然而,當橫朗小學搬到中保集團的舊廠房後,沒想到一拖就是8年。學校負責人說,2006年規劃的新校區用地,早已被人搶建成別墅區,“學校為改善教學環境,對現有校舍的改造也遭到了大浪街道的強拆。”
  安置校區只有3棟建築,分別是小學、幼兒園的教學樓和宿舍,水泥操場也凹凸不平。在橫朗小學教書9年的張老師說,由於搬遷時間緊,廠房未做防水、隔熱等工序,外面下大雨,教室里下小雨。更難以忍受的是,深圳四季如夏,孩子們每年近一半的時間都在“桑拿房”中度過,“低頭寫字,汗就滴在本子上。”
  據介紹,橫朗小學的學生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。“學校這樣,苦的是孩子。”該校的肖老師坦言,因周邊環境差,老師流動率也增高,孩子的學習必然受影響。
  而在辦學者看來,為市政工程“讓路”而失去安身之地,安置協議竟成“一紙空文”,“民辦學校怎麼這麼難!”
  推諉
  相關部門或自相矛盾、或語焉不詳,拆遷協議成空文
  據瞭解,寶安區教育局曾在2005年12月,針對該校的安置工作提出具體方案,包括擴大新建學校規模。2007年,在《深圳市近期建設規劃2007年度實施計劃》中,橫朗小學的規劃選址被明確標註為寶安區龍華街道同勝社區,占地面積1.6公頃。
  但直到安置期結束,橫朗小學的新校區仍無下文。2008年10月15日,寶安區組織橫朗小學辦學“遺留問題”協調會,原則同意採取“等面積土地置換”的方法。
  2008年11月,大浪街道對用地進行重新規劃,在同勝社區城市化轉地選定面積1.5萬平方米地塊作為新校用地。然而,2009年7月,深圳市的又一次相關會議卻提出,橫朗小學安置期延長到2010年年底,划出7000—8000平方米的土地租給同勝社區用於安置橫朗小學,租期不超過15年並收取適當租金。
  “過渡期限一再推後,安置面積不斷縮水,租期縮短,一切都與搬遷時達成的協議不符,學校董事會沒法同意。”學校負責人說。
  直到今年3月26日,深圳市規土委在《關於解決橫朗小學後續辦學問題有關意見的函》中又提出,目前同勝片區學位十分緊張,且規劃的公辦學校同勝學校2014年後方可投入使用,橫朗小學的存在有其必要性,建議對橫朗小學的過渡安置期延長至同勝學校投入使用,待新校基本能滿足需求後,橫朗小學是否仍需保留由教育部門研究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2007年首次規劃給橫朗小學的用地,現在已林立著20多棟別墅。對此,深圳市規土委證實,2006年5月,原深圳市規劃局寶安分局的確向寶安區教育局核發了該地塊的《項目選址意見書》,項目名稱“橫朗小學”,土地用途是“小學用地”。此後,寶安區教育局未曾申請辦理後續手續。
  這塊地為何沒建學校,反而建了別墅?寶安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表示:建議去問龍華新區。
  龍華新區管委會回覆稱,該地塊並非專為“橫朗小學”所選址,而是指橫朗片區小學的用地,是為瞭解決該片區適齡兒童入學所規劃的公辦學校用地。“媒體報道中提到的所謂被別墅占用的用地是1992年前後大浪譚羅村規劃的新村用地,不是教育用地,所以不存在占用學校用地問題。”
  深圳市規土委龍華管理局也表示,當時是寶安區教育局主動要求以“橫朗小學”的名義拿這地塊,用於建公辦學校。
  深圳市政府土地規劃部門有關專家表示,學校選址如果是原農村用地,可能會受手續不清等影響,無法完善用地手續,而此前獲批的選址意見書也會過期作廢。業內人士分析,可能因為當時教育局沒及時辦手續,土地一閑置,給一些人違規搶建別墅鑽了“空子”。
  至於辦學用地上建起別墅,經深圳市規土委龍華管理局證實,該項目並未報建。是誰未報建就起了別墅,賣別墅的錢都歸了誰?記者就此採訪大浪街道辦,截至發稿時,該辦沒有任何回應。
  說好的校園,就這樣在相關部門或自相矛盾、或語焉不詳的推諉中“悄然消失”。拆遷前政府會議紀要的處理意見,也在一次次決議中逐漸“縮水”。
  尷尬
  民辦教育增量不增地位,相關部門可能存在違約
  在一定程度上,橫朗小學的遭遇,折射的是民辦教育“姥姥不疼,舅舅不愛”的尷尬與困境。
  據介紹,深圳戶籍人口倒掛,人口流動性強,教育學位成為突出問題。數據顯示,2013年初,深圳市公辦學校學位缺口預計接近3萬。而這給了民辦教育發展的契機,從1998—2004年,深圳民辦中小學由32所增至251所,在校生從3.2萬人增至28.2萬人,占比從12%增至38%。橫朗小學就誕生於此期間:1999年,由公辦學校轉製為民辦學校。
  “可以說,正是數百所橫朗小學這樣的民辦學校,在分擔投入壓力、緩解學位緊張矛盾、滿足不同收入群體對子女接受教育的選擇性需求上,為深圳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”教育界人士表示。
  然而,儘管深圳民辦學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,已占深圳基礎教育的四成,但大多數仍處在低端發展階段。“如果橫朗小學是一所公辦學校,問題可能早就解決了。”某中學張老師說。
  “需要時大力興辦,不需要時一腳踢開。”橫朗小學的郭老師認為,“付出的不比任何人少,卻享受不到與公辦學校同等的待遇。”學校負責人則表示,從接手學校到搬遷之後的維修、改善教學環境,已經投入數百萬元,“幾乎是自己的全部資產。如果不是真的願意投身教育事業,早就支撐不住了。”
  對於橫朗小學的處境,廣東鵬翔律師事務所律師梅春來表示,“四方協議對學校的安排、補償作了約定,後續的處理存在違約,不僅政府公信力受到考驗,規劃等相關部門還應負相關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。”
  一些律師也表示,“當協議內容被擱置,學生、辦學者利益受到損害時,應當通過有效的法律途徑解決問題。通過訴訟壓力,督促相關部門履約。”
(編輯:SN09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25fnpv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